2023-01-10 10:07:20讓現代農業成為長春鄉村振興的“助推器”
農者,天下之大業也。
作為黃金玉米帶上的產糧大市、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,長春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在肩。如何才能構建起更具活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、生產體系、經營體系,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積蓄力量?
以建設“現代農業城”為主線,努力提升農業機械化、規模化、集約化水平,廣泛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,不斷調整優化現代農業各個層面的點位布局……市兩會期間,市人大代表紛紛建言:必須牢牢抓住產業融合這一關鍵變量,打好生態保護種養循環綠色牌,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,讓現代農業成為長春鄉村振興的“助推器”。
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是長春從“農業大市”變為“農業強市”的現實需要和必然選擇。近年來,長春市大力發展綠色農業、生態農業、觀光農業,國家農高區扎根公主嶺市,全國首家玉米無人農場落戶農安縣,皓月肉牛用“四個蹄子”追趕“四個輪子”,農產品加工和鄉村旅游深度融合……長春糧倉逐漸穩起來、新起來、滿起來。在這大跨步中,又催生出農業種植模式和農業技術支撐的一些新課題。
一年來,市人大代表王在新一直忙碌在田間地頭,搞調研、聽意見,一門心思要把農業產業鏈做長做強,讓鄉親們的腰包變得更鼓。今年他建議,以種植業、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三大主導產業為發展重點,著力推動產業鏈延鏈、補鏈、強鏈,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產業,推進長春市向構建農業全產業鏈闊步進軍。
農業生產面臨自然環境和市場的雙重風險,多元化經營不僅可以分散風險,還能形成相互補充的生態循環產業鏈。“構建農業全產業鏈的目的,就是要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最大化!”王在新代表進一步解釋說,長春擁有“十大”農產品加工優勢產業,依托各縣域資源稟賦、產業基礎,可以形成延伸產業鏈、打造供應鏈、提升價值鏈、共享利益鏈。這樣的全產業鏈效應,不僅僅局限在龍頭企業和農業園區,還要輻射到村鎮和農民。
為此,王在新代表建議,支持“龍頭企業+村鎮+農業新型經營主體+農民”的一體化發展,通過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,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,實施“長字號”優質品牌培育,全產業鏈融合提升、農產品流通保障等重點工程,實現鏈條式強村富民。
農業產業園區是農村改革的“試驗田”、農業技術的“推廣站”、優質農產品品牌的“孵化器”、現代農業的“樣板區”。對于一些區域存在的基礎設施不優、科技運用不足、產業鏈條不長等問題,市人大代表潘太剛建議,集中資源要素,實施標準化種植,打造規模連片成帶的基地園區,全面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。
在潘太剛代表看來,農業產業園區發展至今,已到了必須進行標準化的關口。“長春市持續推進吉林長春國家農高區建設,隨著科研院所入駐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落位、各類人才集聚,要全面建設打造規模化、生態化、標準化、科技化的示范區。”潘太剛代表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多年,這些變化他都看在眼里、記在心里。“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是長期、持續、漸進的過程,需要格外注重機械化、設施化、智能化、數字化水平,搭建新技術、新品種、新成果的多功能服務平臺。”
潘太剛代表還建議,農業產業園區應瞄準農業生產各環節的弱項發力攻關,形成從園區到農戶的全覆蓋、零距離、立體化推廣服務體系,在實現農業現代化中發揮最大作用。
鄉村振興的根本在于產業振興。休閑農業作為聯系農業農村農民、涉及生產生活生態、融合一二三產的新型產業,已成為現代農業新的增長點。特別是在設施建設、產業融合、產業結構、示范引領等方面亮點紛呈。對此,王在新代表表示,要進一步挖掘農業和農村潛力,做有特色、有故事、有內涵的旅游產品,設計產業周邊IP文創產品,推出系列游娛體驗主題項目,推動長春城鄉融合快速發展,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。
“發展現代農業,離不開專業的規劃團隊、管理團隊。好的發展理念,可以把農業產業迅速做起來。”潘太剛代表建議,吸引更多農業人才來長春創業就業,加大返鄉創業支持力度,組織專業人才外出學習,全面推進長春鄉村振興建設。